跳到主要內容
教學講義 / 自編講義 / 與陳伯之書

B5 L11 與陳伯之書學習講義  班級:_______ 座號: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前情提要──寫作背景

  陳伯之原為南朝 大將,降後,部下對其言:「朝廷府庫空竭,復無器仗〔兵器〕,三倉無米,東境饑流。」而起兵反,後戰敗投奔北魏初軍力強盛,天監四年梁武帝命六弟臨川王 蕭宏統領數十萬大軍北伐,蕭宏丘遲修書勸降領軍反抗的陳伯之丘遲於信中曉諭義理、陳列利害、分析情勢,動之以故國之思,陳伯之擁兵八千歸降,北伐大軍得以繼續前行。

一、題解及作者簡述

1.         本文選自【      】,是一篇【    】書信。

2.         駢文,又稱【     】、【      】,是【    】後成熟之文體,特點為講究對偶,大量用典,聲律協調,辭采華美。

3.         丘遲,字【    】,南朝吳興烏程(今浙江省湖州市)人。生於宋孝武帝大明八年(西元四六四年),卒於梁武帝天監七年(西元五○八年),年四十五。

4.         官運原不亨通,後來頗受【     】器重、禮遇。

5.         丘遲擅長【    】,最膾炙人口的,就是與陳伯之書

6.         其詩歌善於【     】,辭采逸麗,有丘司空集傳世,鍾嶸 詩品將之列入【   】,評其詩:「點綴映媚,似落花依草。」

二、國學常識

(一)昭明文選(又稱 文選)

編者

南朝梁 昭明太子 【   】編選

範圍

選錄【   】~【     】的各體詩文七百餘篇,分三十八類,共三十卷。

選文

1.以「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為選文標準。

2.六經及子書不選,史書只選「論、贊」。

3.駢文特多。

地位

1.為中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2.列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之首。

(二)駢文簡介

釋名

駢文,即「對偶文」,文章以整齊的駢偶句為主。要求文章句型兩兩相對詞語對偶

異稱

1.         駢體文四六文多用「四字、六字句」。李商隱自定其所作之駢文為【        】,「四六」之名確定)。

2.         六朝時以「今文」、「今體」稱呼駢文,劉勰 文心雕龍稱為「麗辭」,唐朝時以「時文」稱駢文(與「古文」相對)。

特色

對偶工整

上、下句句法結構(如主詞須對主詞,動詞須對動詞)要一致,詞語對偶,平仄相對

聲律和諧

平聲對仄聲,仄聲對平聲,使全篇文章聲律和諧優美。

用典繁多

駢文以多引用典故(古事、古人的話)為精緻,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鍊。

辭采華麗

詞藻華麗是駢體文重要的特點,顏色、金玉、靈禽、奇獸、香花、異草等類詞句,駢體文用得最多。

流變

先河

李斯 【     】、賈誼 過秦論等文章中,已出現許多整齊的排偶句,但尚未形成固定格式,可視為駢文的先河。

盛行

六朝

駢文 開始形成南北朝是駢文的全盛時代駢文成為文章的正宗。代表作家:徐陵庾信 哀江南賦

定型

的駢文,句子的字數尚無嚴格限制,以四字句為多。劉宋時,「四六」格式已具雛形。以後,「四六」格式完全形成。以後,「四六」格式更加定型。代表作家:王勃 滕王閣序李商隱

衰弱

以後,駢文的文章正宗地位被古文所取代,但仍有人寫駢文。

復興

清代,駢文再度興盛。代表作家:袁枚

(三)古文運動的發展

釋義

「古文」一詞指的是(     )的散文,乃是為了與唐代稱為「時文」的(   )相對。

背景

1.魏晉以後,文章漸趨華麗對偶,而成駢體。

2.到了唐代,駢文對平仄、對仗的要求更為嚴格,漸入末流,內容空洞、文風柔靡浮豔。

唐代

△初唐(    )、(   )、(   )等人為古文運動的先驅。

△中唐(   )、(    )大力提倡,以先秦兩漢之文為典範,求其(     )與(     )。繼起者有李翱、李漢、皇甫湜等。

晚唐、五代駢文又復興,古文中衰,古文運動並未完全成功。

宋代

△北宋(    )領導文壇,主張明道致用,尊崇韓文,古文聲勢大振。

△(   )、(    )、(    )繼起,古文始為文章之正宗,古文運動至此可謂完全成功。

元代

代表作家:姚燧、虞集、元好問。

明代

代表作家:宋濂、唐順之、歸有光等。

清代

△桐城派:桐城三祖──(   )、(    )、(   ),為文宗(   )、(   )義法,上承唐宋古文八大家。(言之有物為「義」──內容;言之有序為「法」──形式。)

△陽湖派:陽湖人張惠言、惲(ㄩㄣˋ)敬,古文取法先秦。

△湘鄉派:湖南湘鄉人(    )及其弟子等擴大桐城派的門戶,頗有中興古文之功。

三、課文深究:文中責之以義,曉之以理,誘之以利,明之以害,動之以情,威之以勢。

第一段

以慣用書信套語,表達問候

第二段

曉諭義理

1.           開頭先藉誇讚,解除陳伯之防範、排斥的戒心,做好說理的準備。

2.           先追述陳伯之往日功績,再指責他叛逆投敵(責之以義),最後分析其過失因由。以「何其壯也」「又何劣邪對比,揭示大義:陳伯之當初的正確榮耀,後的可恥卑劣。「股戰」、「屈膝」措辭凌厲,有震撼力。

3.           然後筆鋒一轉,說明陳伯之只因一時糊塗,輕信謠言。為陳伯之罪責開脫。

第三段

曉諭義理

申明梁武帝寬大,陳伯之應迷途知返。本段將梁武帝不咎既往,透過疊用典故,說得委婉誠懇。段末通告了陳伯之親屬的近況,解除其疑慮(曉之以理)

第四段

陳列利害

凸顯「佩紫懷黃」、「乘軺建節」的具體形象,強調功臣名將盡皆受封(誘之以利),並可傳之子孫,對比陳伯之當前處境的「哀哉」。

第五段

陳述利害

舉出過去慕容超姚泓的例子,還有現在北魏朝廷的亂象(明之以害),強調陳伯之當前危險的處境。

第六段

動以鄉情

經過一番理直氣壯的嚴正警告,丘遲以一段有聲有色的抒情美文展顯江南明媚春光感發陳伯之故國之情鄉土之思(動之以情)

第七段

分析情勢

本段引用典故說明當今皇帝盛明,外族來朝,弔民伐罪之師莫可抵擋(威之以勢)語帶威脅,而表達委婉

四、難句精解

1.    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是豪傑志士所為。

2.    開國稱孤,朱輪華轂,擁旄萬里,何其壯也──建立功勛,接受封賞,節制一方。

3.    聞鳴鏑而股戰,對穹廬以屈膝──叛國敗逃,腆顏侍奉異主,毫無尊嚴。

4.    推赤心於天下,安反側於萬物──梁朝君王以誠心待天下人。

5.    朱鮪涉血於友于,張繡剚刃於愛子,主不以為疑,君待之若舊

 ──朱鮪涉血於友于,主不以為疑;張繡剚刃於愛子,君待之若舊」之錯綜(交

蹉語次)修辭。

──成大事之明主,不會計較一時恩怨。

6.    迷途知反,往哲是與;不遠而復,先典攸高──知錯能改,聖賢所肯定。

7.    松柏不翦,親戚安居,高臺未傾,愛妾尚在──陳伯之的親人與財產都受到保護照顧。

8.    佩紫懷黃,讚帷幄之謀;乘軺建節,奉疆埸之任──大臣位高權重,在朝廷內外建功立業。

9.    霜露所均,不育異類;舊邦,無取雜種──外邦民族終究難與中國抗衡。

10. 公之思將,子之泣西河

──英雄也不免懷鄉戀舊。意同於:「馬依北風」、「鳥巢南枝」。

11. 白環西獻,楛矢東來──四方朝貢,紛至沓來。

12.  若遂不改,方思僕言──若不改正,終必後悔。

五、修辭、文法舉隅

映襯

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

對偶

聞鳴鏑而股戰,對穹廬以屈膝

推赤心於天下,安反側於萬物

譬喻

◆「將軍(處境如)魚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飛幕之上──「略喻」。巢,動詞

設問

◆見故國之旗鼓,感平生於疇日,撫弦登陴,豈不愴悢?──激問

◆所以公之思將,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將軍獨無情哉?──激問

摹寫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視覺摹寫

借代

對「穹廬」以屈膝──代指「北魏朝廷」

◆「松柏」不翦,親戚安居──代指「墳墓」

◆佩「紫」懷「黃」──代指「紫綬」、「金印」

驅馳「氈裘」之長──代指「人」

身送「東市」──代指「刑場」

倒裝

◆吞舟──「漏吞舟」之倒裝。,表受詞(吞舟之魚)提前的助詞無義

  ──兼用「誇飾」、「借喻」

六、歷屆試題舉隅

1. 目前習用的敬稱對方之詞「閣下」,來自古代「因卑達尊」的思維,亦即言談中基於禮貌,提到對方時,刻意稱呼其近侍隨從,以表示「不敢當面進言,謹向位階較低的侍從報告」之意。下列文句「 」內的詞,屬於此一用法的選項是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中軍臨川「殿下」,明德茂親,總茲戎重 ()宋牼將之楚,孟子遇於石丘,曰:「先生」將何之。                   〔97.指考〕

答案()()(解析:敬詞之中,有些就直接為敬稱,如「夫子」、「先生」、「大爺」等;有些則「因卑達尊」,如()「執事」,以君王左右辦事的人代稱君;()「陛下」,以陛下奔走之侍從代稱君;()「殿下」,以殿前奔走者代稱太子、諸侯王。

2. 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況脩短隨化,終期於「盡」/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 ()其門人甚眾,「薄」暮畢集/炎日「薄」茅上,暑氣蒸鬱,覺悶甚 ()後五年,吾妻來「歸」/靖心知虬髯得事也,「歸」告張氏,具禮拜賀 ()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譬如人身血脈,節節相通,自無他病。數年以後,仍成樂土,豈不「休」哉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將軍獨靦顏借命,驅馳氈裘之長,「寧」不哀哉。                 104.指考〕

答案()(解析()盡頭,終了。出自蘭亭集序/全部。出自原君。()迫近。出自勞山道士/《裨海紀遊.北投硫穴記》。()女子出嫁。出自項脊軒志/回家。出自虬髯客傳。()美善。出自諫太宗十思疏/勸和論。()寧願。出自漁父/豈,難道。出自與陳伯之書。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