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5 L6鴻門宴學習講義
班級:________ 座號: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作者介紹:司馬遷(司馬子長/太史公)
史官世家 |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著有論六家要旨,崇尚道家。臨終前囑咐司馬遷:「今漢興,海內一統, |
學習 與 壯遊 | 1. 司馬遷十歲能讀左傳、國語,後向孔安國學古文尚書,向董仲舒學公羊春秋。 2. 司馬遷二十歲開始壯遊。後擔任郎中,多次隨從【 】出巡。 3. 擔任太史令後,遍讀金匱石室收藏的典籍文獻。 |
發憤著述 | 1.因替【 】投降匈奴辯護,司馬遷慘遭【 】之奇恥大辱,曾想自殺。但想到「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及父親的遺命,於是發憤著述【 】。2.司馬遷修史不僅是總結【 】及前代之歷史,也融入自己的身世之嘆,更期望「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語譯:窮究天理人事的關係,貫通歷史變化的原則,自成有體系獨特見解的著作〕,借史記而立言不朽。 |
*國學常識:史記 (史學、文學鉅著。魯迅讚:「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名稱地位 | 1. 「史記」一詞本為史書之通稱,漢人稱司馬遷的史記為【 】、【 】。魏 晉以後,才成為司馬遷 史記的專名。 2. 為中國第一部【 通史 】、【 正史 】,也是【 紀傳 】體之祖。 補充:「紀傳體」是司馬遷所創立,以記人物的本紀和列傳為中心的史書體例。 | ||
起迄 | 【 】~【 】,共約三千年史事。 | ||
內容豐富 | 史記包羅萬象:政治、經濟、文化、學術、社會,以及星象、曆法、地理、水利、醫學等無所不備。甚至記載漢朝周邊民族。人物雖以帝王為中心,卻擴大到社會各階層,並重視微賤的下層人物,如:遊俠、刺客、商賈、醫卜。 | ||
體例 | 簡介 | 舉隅 | |
【 本紀 】 12篇 | 記帝王,用編年的方式記歷代帝王的世系和國家大事 | 秦始皇本紀、項羽本紀(在秦滅之後,項羽雖無帝王之名,卻掌握了帝王實權,號令天下,因此將項羽列入本紀)、高祖本紀 | |
【 表 】 10篇 | 記時事,用表格譜列歷史事件 | 六國年表、秦楚之際月表 | |
【 書 】 8篇 | 記制度,是經濟、文化、以及典章制度的專篇論述 | 禮書、樂書、河渠書(記載古代主要水利工程)、平準書(概述漢武帝前的西漢經濟演變) | |
【 世 家 】 30篇 | 記諸侯,一半以上是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興亡的歷史 | 魯周公世家、孔子世家(肯定孔子為社會立下倫理及禮法典範,影響深遠)、留侯世家(張良)、陳勝世家(肯定陳涉推翻暴秦過程中的功績) | |
【 列傳 】 70篇 | 記重要人物,尤其是戰國至漢時活躍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的代表 | 孟子荀卿列傳(孟子、荀子「合傳」)、 淮陰侯列傳(韓信,專記一人之「專傳」)、 儒林列傳 | |
史學地位 | 1. 紀傳體之祖、通史之祖、正史之祖。 2. 史記的「太史公曰」,確立了中國史學上的論贊體,用以表現史家對歷史的褒貶抑揚。以後漢書有「贊曰」,魏書有「評曰」、「論曰」,資治通鑑有「臣光曰」。 | ||
文學地位 | 1. 古文:史記雄深雅健,善敘事理,為後代散文的楷模。影響唐宋古文八大家、明代前後七子、歸有光,清代桐城派。 2. 小說:擅長選擇情節,以對話塑造人物性格,影響後世小說創作。 3. 戲劇:刻劃了大批各具風采的人物,成了後代戲劇家的材料。 |
*國學常識:相關史書
類別 | 書名 |
正史 |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四史」] |
編年 | 資治通鑑 |
紀事本末 | 通鑑紀事本末(袁樞,內容全依據資治通鑑原文) |
地理 | 水經注(酈道元)、天下郡國利病書(顧炎武) |
政書 | 「三通」:通典(杜佑)、通志(鄭樵)、文獻通考(馬端臨) |
史評 | 史通(劉知幾) |
目錄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補充:1. 十三經中,【 】、【 】、【 】,也是史書。 2. 正史中的通史,同時也是六大才子書之一:史記。 3. 唐以後唯一私修史書:歐陽脩的【 新五代史 】。 4. 第一部斷代史是班固所著的【 漢書 】。 5. 司馬光主撰的【 資治通鑑 】是一部編年體通史。 6. 連橫的【 】,記隋代到割讓之臺灣史事,為紀傳體通史,但非正史。 |
*課文分析
鴻門宴,一席驚心動魄的宴會,一個劉邦或項羽稱霸的關鍵時刻,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內容 情節 | 段 | 情 節 | |
一 | 鴻門宴前夕的危機: 項羽大怒,決定:「旦日擊沛公軍。」因: ① 沛公守關(隔阻友軍,顯得有野心)。 ② ②曹無傷言「沛公欲王關中(證實第一個原因)」 | ||
二 | 張良的危機處理: ①張良先由項伯的說明,瞭解項王因何生氣,要採何舉動。 ②張良轉變劉邦態度,要劉邦見項伯說出「不敢背項王」。 ③劉邦臨機應變,主動稱兄長,敬酒,與項伯約為兒女親家,讓項伯澈底相信,甚至獻計:「明日一大早就要來。」 ④項伯告訴項羽的重點為:「不義。劉邦先入關中立下大功,焉能有功而不賞。」 | ||
三、 四 | 鴻門宴中,劉邦陣營化解危機: ① 沛公言「封府庫待將軍,豈敢反」,解決項羽疑慮。 ②座位細節。 ③范增數目項王,舉玉玦無效後,指示項莊拔劍起舞,項伯隨即拔劍護衛劉邦。④張良即出營找樊噲。⑤樊噲闖入營帳,聲勢驚人,斥責項羽為「亡秦之續耳」。 | ||
五 | 劉邦獨騎脫逃 | ||
六 | 張良收拾殘局 | ||
人物刻劃 , 細膩入微 | 【 項羽 】 | 1. 貴族,驕傲自大,不容別人對抗。 2. 劉邦「距關」,他暴跳如雷,決定進擊。但聽了劉邦的道歉後,立即軟化,還主動說出曹無傷。 3. 范增示意殺劉邦,他視而不見。 4. 他因親戚之誼,不僅沒有處分私通敵方的項伯,反而聽信其「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的說詞來行事。 5. 「義」制約了他。 | |
【 劉邦 】 | 1. 本是「貪於財貨,好美姬」,入咸陽後,忽然變為「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乃爭天下、收民心的權謀。 2. 他想「王關中」激怒項羽,面對危機,不免驚慌失措。但一經張良「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的點化,霎時醒悟,頃刻粉墨登場,表現出權變和機智。 3. 到鴻門向項羽謝罪,謙虛得體,能夠委曲求全。 4. 他知人善任,在劣勢下忍辱負重,化危機為轉機。 | ||
【 范增 】 | 1. 深謀遠慮表現在事先定策、席間暗算和事後斷言上。 2. 他一眼看出劉邦入關後「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所以慫恿項羽「急擊勿失」。 3. 劉邦脫險後,激憤地斷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4. 他雖有遠見,但是浮躁、心地狹窄,當著項羽和張良的面,發出「豎子不足與謀」的辱罵。 | ||
【 張良 】 | 1. 面臨危機時,他掌握關鍵,以「沛公不敢背項王」的說詞安撫項羽。 2. 在劉邦驚慌失措時,他先兩次提問,曉以利害,勸導劉邦。劉邦默然認錯後,便開始說明對策,顯現顧全大局的品德。 3. 他冒險跟隨劉邦前往鴻門,並安排勇士樊噲等精幹的百餘騎,做臨機應變的準備,終於力挽狂瀾,轉危為安。 | ||
情節 跌宕 , 波瀾 起伏 | 1.本文波瀾起伏,曲折動人。開端曹無傷告密,項羽大怒,戰爭即將發生。但項伯顧念私人恩情,向張良通風報信,並被劉邦利用,劉邦前來謝罪,迫在眉睫的廝殺暫時緩和。 2.宴會上氣氛是張弛相間。宴會中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使氣氛趨於緊張,但項羽「默然不應」。於是范增出召項莊舞劍,宴會頓時充滿殺機。項伯拔劍與項莊對舞,「以身翼蔽沛公」,氣氛更趨緊張。張良離席找樊噲告急,樊噲闖帳,怒視項羽,項羽「按劍而跽」,緊張的氣氛達於極點。 3.出乎意料,項羽對樊噲不但不怒,反而誇為「壯士」,氣氛稍舒緩。接著樊噲斥責項羽,但項羽「未有以應」,並賜「坐」,緊張進一步鬆弛,但殺機未消。劉邦託詞離座,緊急策劃脫身之計,終於獨騎簡從,脫身回營,解除危機。文中情節起落跌宕,扣人心弦。 | ||
*兩巨頭陣營比較
楚 軍(以私害公,個人主義濃厚) | 漢 軍(團結一致,有公利無私情) | |||
人 物 | 簡 介 | 人 物 | 簡 介 | |
主帥 | 項羽 | 名籍,字羽,楚軍主帥,自稱西楚霸王,剛愎自用,恃勇無謀 | 劉邦 | 起兵於沛,自立為沛公。其人工於計謀,能忍辱負重,善聽建言 |
謀臣 | 范增 | 楚軍上將軍,地位僅次於項羽。為項羽謀士,好奇計,獨具見識,但個性躁急。項羽稱為亞父 | 張良 | 字子房,足智多謀,沉著冷靜。初擁立韓王,後奉韓王命隨劉邦入武關,遂為劉邦謀臣 |
內奸 | 項伯 | 名纏,字伯,項羽堂叔,曾任楚國左尹。張良對其有救命之恩,兩人交情深厚。鴻門宴前先通風報信,後挺身護劉邦。項羽敗後,劉邦封為射陽侯,賜姓劉 | 曹無傷 | 劉邦旗下左司馬。曾向項羽告密,言劉邦有封王意,雖未出場,卻是暗線。後為劉邦所殺 |
勇士 | 項莊 | 項羽堂弟,項梁、項羽起義抗秦時,項莊也加入其陣營 | 樊噲 | 劉邦妻呂雉之妹夫。以屠狗為業,和劉邦一同起義,鴻門宴上言行豪邁神勇。後因功封舞陽侯 |
![]() |
*鴻門宴座席安排
Ø 因軍帳內席次以東向位為尊,故如此安排:
(1)項羽居向東之首位,項伯為項羽之叔父,項羽尊重長輩,故與之並坐。
(2)范增被尊為亞父,座位比沛公高,表示楚軍領導階層,自認地位高於劉邦等人。
(3)張良、樊噲為劉邦部屬,故居於西向入門處之下位。
(4)結論:項羽、劉邦之地位為楚高漢低,可見漢軍以卑微姿態求一時平安。
*相關人物詩作
人物 | 詩作 |
項羽 | 1.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本詩認為項羽雖在垓下之戰大敗,但不應自暴自棄,應和江東豪俊子弟捲土重來。 2.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本詩針對杜牧 題烏江亭詩作加以翻案,認為垓下大戰後,項羽敗局已定,不可能捲土重來。王安石作為政治家,他著眼的是軍事力量的變化與人心的向背。 3.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本詩也像杜牧詩和王安石詩一樣,從項羽 烏江事著筆;但李清照不是參與應否過江和能否重來的筆戰,而是稱頌項羽不苟且忍辱的高傲人格和悲壯氣概。 |
劉邦 | 1.題漢祖廟 李商隱 乘運應須宅八荒,男兒安在戀池隍。君王自起新豐後,項羽何曾在故鄉! 2.題沛縣漢高祖廟 張方平 縱酒疏狂不治生,中陽有土不歸耕;偶因亂世成功業,更向翁前與仲爭。 布衣空手取中原,勁卒雄師不足論;楚國八千秦百萬,豁開胸襟一時吞。 |
張良 | 1.張良 王安石 漢業存亡俯仰中,留侯當此每從容。固陵始義韓彭地,復道方圖雍齒封。 雍齒封:即雍齒封侯事。雍齒素為漢高祖所厭惡,但漢高祖為了安撫軍心,用張良計謀,先封雍齒為侯,遂使群臣盡歡。 2.過紫柏山謁留侯祠 楊重雅 圯橋進履氣恬然,胯下王孫事亦傳。一作神仙一功狗,論人須到蓋棺年。 |
范增 | 1.題范增墓 陳 孚 七十衰翁兩鬢霜,西來一笑火咸陽。平生奇計無他事,只勸鴻門殺漢王。 2.題范亞父增墓 王 惲 劍舞鴻門失此機,重瞳成敗可前知。猜嫌只待捐金後,決意東歸去已遲。 重瞳:眼中有兩個眸子,此處指項羽。據史記 項羽本紀論,舜與項羽皆是重瞳。 |
*歷屆試題
Ø 「
解析:「描述動作的頻率」指的就是「次數」。題幹「三」指「三次」,意指推辭了三次。出自《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A)舉起玉玦三次。(B)三位。出自《舊五代史.禮志》下。(C)三項。出自《論語.憲問》。(D)高喊萬歲以祝頌三次。出自《北史.景穆十二王列傳》下。(E)三人。出自《新唐書.儀衛志》下。
Ø 下列符合管仲對自己描述的選項是: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史記‧管晏列傳》)
(A)治國才能不如鮑叔牙 (B)因鮑叔牙提拔而顯名
(C)謀大事難免不拘小節 (D)未因功名而不顧小節 〔105.學測〕
答案:
解析:引文關鍵在「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此與(C)「謀大事難免不拘小節」相合。(A)(B)內容在引文中皆未出現,(D)項與(C)項所述相反,故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