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 設計者 |
日治時期的調查干我啥事? | 鄭棋瑋 |
怎樣看穿假新聞? | 鄭棋瑋 |
一、國中社會科教學活動設計表
教學活動名稱 | 日治時期的調查干我啥事? | 課綱相對應內容 | 日治時期的土地與林野調查 |
設計者 | 臺中巿私立弘文中學鄭棋瑋 | 教案時間 | 二節課 |
設計理念 | 一、本單元旨在了解日治時期的經濟發展,以閱讀課文及補充資料訓練學生對於文章與圖表的理解能力,並透過查詢過去日治時期所完成的林野和土地調查的資料、課堂上的問答,激發學生思考及歸納整理的能力。 二、在治臺初期,日本總督府在臺的基礎建設,除了考量殖民經濟的需求外,其實為臺灣的現代化打下了穩固的基礎。雖以殖民經濟為導向,但也不可否認其對臺灣經濟發展的貢獻,教師在教授此章節時,應多給予正反兩面的評價。 | ||
教學目標 | (一)認知 1. 認識日治初期,臺灣經濟環境條件的不足與混亂。 2. 瞭解總督府進行多項基礎建設的內容及其重要性。 3. 明白之所以進行各項調查的內容及其原因。 4. 認識各項調查對其後至今的影響。 (二)技能 1. 能看出日本土地調查的資料性質。 2. 適時應用資訊科技,透過網路培養主動學習的能力 3. 能運用過去日本土地調查的資料,解決現在生活中的問題。 (三)情意 1. 感受歷史的評價與現在工具的運用不必然相關。 2. 緬懷先人篳路藍縷的辛勞。 |
教學準備 | 一、教師 | 1.蒐集並閱讀相關的資訊,報章雜誌、文章及相關網站。 2.製作相關的文書資料及PowerPoint,利用各種教學媒體與學校資源輔助教學。 3.事先準備學習單之物品(教師自編教材、特別資訊融入的學習單…)。 4.準備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找到現居地周邊地圖,並同時開啟日治台灣堡圖。 |
二、學生 | 1.事先蒐集自己住家附近的地址或是有感興趣好奇的資料…。 2.認真主動參與老師所設計的活動,且能由活動中體認其含意。 | |
三、情境布置 | 1.學生座位安排成長條形,且適合老師走動以利教學活動進行。 2.準備電腦、投影機、音響、雷射筆。 3.事前申請借電腦教室完成學習單。 |
二、教學流程
學習目標: | 具體目標: |
1. 認識日治初期,臺灣經濟環境條件的不足與混亂。 2. 瞭解總督府進行多項基礎建設的內容及其重要性。 3. 明白之所以進行各項調查的內容及其原因。 4. 認識各項調查對其後至今的影響。 | 1-1能明瞭台灣基礎建設的背景及其內容特色 1-2能了解因為台灣建設過差,使日本一度有「台灣賣卻論」。 2-1了解專賣制度推新的原因與影響 2-2 能明瞭西部縱貫線的歷史與建設 2-3能區別有進行過那些交通建設及原因、影響 2-4能認識推行貨幣與度量衡統一的原因和影響 3-1各項調查推行的原因與後藤新平的生物觀點。 3-2各項調查推行的內容,並且能夠識讀,看出日本土地調查的資料性質。 4-1能運用過去土地調查的資料,知道如何操作。 4-2 能運用土地調查資料,查出自己感興趣的地方,例如自己的住家、學校。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例如查證某地是否有鬧鬼、以前土地是否汙染等。 |
目標號碼 | 教學活動 | 教學時間 | 教學資源 | 評量方式 |
1-1 1-1 1-2 2-1 3-1 3-2 3-1 3-2 3-1 2-4 2-2 2-3 | 一、準備活動: 引起動機:引用臺灣總督乃木希典的話(日本領有臺灣如同叫花子討到馬,既養不起,又不會騎,再這樣下去,只有被踢被咬的份,受氣不說,還成為世間的笑柄),讓學生知道日本領臺初期面對的困境,說明殖民經濟基礎工程的重要性。 二、展開活動: 1. 說明日治初期,臺灣經濟條件的混亂與不足。 從「臺灣賣卻論」,讓學生知道總督府展開殖民基礎建設的動機。 2. 說明總督府的財政改革,尤其是以專賣收益達到財政自主的目的。 提問: (1) 為什麼要實施專賣制度? (2) 哪些商品會被納入專賣?介紹專賣制度的發展原因及內容 日本殖民統治臺灣,採行鴉片漸禁政策,由政府實施鴉片專賣制度,統籌鴉片之進口、製造和販賣事宜。日本賣鴉片的流程:進口生鴉片→專賣局加工→給中盤商→有照零售商→特許吸食的鴉片中毒者。專賣收入成為總督府財源,保護在臺日人不受鴉片毒害,但臺人吸食者比率反而增加,或許是偷吸食者,由於難以取得鴉片吸食特許,所以才有增加的情形。總督府在1944年9月雖然中止了鴉片的製造,但是鴉片專賣的終止,要等到1945年6月17日,也就是執政五十週年紀念日才實現。 ※針對學生參與活動之熱烈情形予以鼓勵,並給予人氣王一份小小的禮物以兹鼓勵。 3. 解釋總督府推動經濟發展之前必須從事基礎調查與建設的原因。 教師補充戶口調查、專賣制度的資料,引導學生了解這些基礎建設的作法。 4. 說明土地調查與林野調查的進行方式和影響,引導學生思考學者黃仁宇所說:近代國家須掌握數據做實質管理的重要性。 ※帶入學生使用日本土地調查的使用資訊,並且實際操作完成。 第二堂課開始 5. 說明人口普查與舊慣調查的進行方式和影響,引導學生思考第三任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提出「生物醫學」統治原則的重要性。 綜合討論 (1)後藤新平在臺灣擔任的職務是? (2)後藤新平的「治臺三策」的內容是? (3)你贊成後藤新平統治臺灣的政策嗎?為什麼?如果是你會怎麼做? 6. 解釋總督府整頓金融的步驟,包括臺灣銀行的功能與度量衡的統一。 後藤新平擔任臺灣民政長官,對臺灣進行戶口與林野調查,藉此建立資料,同時增加收入。此外,總督府也統一度量衡與實施專賣制度,使總督府的財政自給自足。 7. 交通建設:陸續完成島內交通網絡,建設基隆高雄港口以聯絡海外的重要性。 總督府同時展開各項交通建設,以利殖民統治與經濟活動進行。如完成西部縱貫鐵路,整建基隆港、高雄港,架設電信、電報與郵局等通訊系統,強化訊息連絡與時效性。 | 5分鐘 5分鐘 10分鐘 5分鐘 25分鐘 10分鐘 10分鐘 5分鐘 5分鐘 | 1.電腦 2.投影機 3.螢幕 4.錄製之新聞影片 1.電腦 2.投影片 3.螢幕 4.影片 5.學習單 1.電腦 2.投影片 3.螢幕 4.影片 5.學習單 1.電腦 2.投影片 3.螢幕 4.影片 5.學習單 使用電腦教師資源完成線上學習單 1.電腦 2.投影片 3.螢幕 4.影片 5.學習單 1.電腦 2.投影片 3.螢幕 4.影片 5.學習單 1.電腦 2.投影片 3.螢幕 4.影片 5.學習單 | 考試與問答,討論過程關注重點 能理解日本對臺灣開發態度積極的原因 能說出後藤新平對臺灣的建設 能分析日治時期臺灣進行的基礎建設對臺灣的影響 能列舉日治時期臺灣進行的基礎建設情形 學生參與討論之情形 學生是否専心聽講 |
三、綜合活動: (一)結論:總結課程&提問 日治時期有哪些經濟建設?(請舉出三項) 對日治時期基礎建設的評價。 (二)測驗:測驗學生達到對前面課程的目標。 | 5分鐘 15分鐘 | 1.電腦 2.投影片 3.螢幕 4.影片 5.學習單 測驗考卷 | 考試 |
三、學習單及活動:
五、測驗卷:
★( C )喜愛登山的晉明攀登玉山主峰後,到遊客中心休憩。中心內有許多珍貴的山林資料,如臺灣面積約有36000平方公里,而第一高峰玉山海拔超過3900公尺,在西元1897年,日本人因玉山高度超過富士山200餘公尺,遂改名為「新高山」。請問:這些林野調查資料,最早由哪一位民政長官在臺進行調查而取得? (A)樺山資紀 (B)兒玉源太郎 (C)後藤新平 (D)伊藤博文。
1.( D )日本統治臺灣初期,採取「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政策,但是到1930年代起,轉變為「農業南洋,工業臺灣」的發展策略。造成這種轉變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A)六三法的擴大實施 (B)臺灣農業升級的衝擊
(C)南洋的勞工工資低廉 (D)配合南進政策的需要 【92-2】
2.( C )臺南地區目前仍留有一座日人八田與一的銅像,當年建立這座銅像,主要目的是為感念他對臺灣哪一方面的貢獻?
(A)軍事 (B)治安 (C)水利 (D)教育 【93-1】
3.( A )一本介紹臺灣港口的書提到:「這座港口在清末開港通商,曾受中 法戰爭的戰火波及,日本統治時重新整建,由於其位置較接近日本,因此成為當時進出臺灣的主要門戶。商人及遊客可以在港邊的車站搭上火車,前往其他地方。」這段話最可能是介紹下列何者?
(A)基隆 (B)鹿港 (C)安平 (D)高雄 【100-2】
4.( D )右圖描繪臺灣某時期官方的交通建設,根據內容判斷,該時期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荷蘭統治時期
(B)鄭氏統治時期
(C)清朝統治時期
(D)日本統治時期【101】
5.( D )右圖是某本臺灣鐵道旅遊指南上所刊載的部分訊息,根據內容判斷,此情況最早可能出現在下列何時?
(A)十七世紀中期
(B)十八世紀後期
(C)十九世紀中期
(D)二十世紀前期 【102.試辦會考】
6.( C )曉菁蒐集下列四篇文章,準備寫一份有關「臺灣社會經濟發展」的報告。根據標題判斷,其中哪一篇最可能會介紹日本統治時期官方的措施?【102】
(A) (B) (C) (D)
7.( A )右表是歷史上某人在臺灣旅遊的部分行程,依內容判斷,此人最可能是下列何者?【104會考】
(A)日本統治下訪臺的國會議員
(B)清代開港時來臺的外國商人
(C)跟隨鄭成功來臺的明朝文人
(D)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的駐臺牧師
8.( D )圖(四)為某雜誌上刊載的紀念戳章及其簡介,根據內容判斷,此紀念章最可能是描繪下列何時臺灣的景象?
(A)荷蘭統治時期
(B)清朝統治前期
(C)清朝統治後期
(D)日本統治時期【104會考】
9.( B )表(二)是臺灣某時期官方書籍所推薦當時北部地區參訪地點的整理,根據內容判斷,表中的「?」最可能是下列何者?【105會考】
(A)臺灣府
(B)臺灣總督府
(C)臺灣省政府
(D)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10.( D )某雜誌對臺灣當時的鐵路建設有以下描述︰「目前已修築完成的鐵路,路線包括︰一、從基隆經臺北、新竹到中港(今竹南),二、從大稻埕、臺北到淡水,三、從嘉義經臺南到打狗等。至於中港到嘉義間,由於需跨越多條河流,工程尤其困難,但預計在幾年後,就可以貫通臺灣南北。」雜誌的描寫,其時間點最可能在下列哪一時期?【105會考】
(A)荷蘭統治時期
(B)鄭氏統治時期
(C)清朝統治時期
(D)日本統治時期
六、參考資料:
1.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2.南一版國中七下歷史課本、教師手冊、學習手冊、電子教學資源。
3.周婉窈《歷史小辭典》。
4.周婉窈《少年臺灣史:寫給島嶼的新世代和永懷少年心的國人》。
5.台灣學研究中心,台灣大調查(https://www.ntl.edu.tw/ct.asp?xItem=10529&ctNode=922&mp=5)
1. 戴寶村、王峙萍(2004)。《從臺灣諺語看臺灣歷史》。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 遠流台灣館編著(吳密察監修,2000)。《台灣史小事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 柯志明(2001)。《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 ── 社會學研究所。
4. 楊彥騏(2001)。《臺灣百年糖紀》。臺北:果實出版社。
5. 簡後聰等編輯(2000)。《福爾摩沙傳奇:臺灣的歷史源流》。臺中:文建會中部辦公室。
6. 葉榮鐘(2000)。《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下冊。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7. 李筱峰(1999)。《臺灣史100件大事》(戰前篇)。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8. 呂紹理(1997)。《水螺響起 ── 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9. 周婉窈(1998)。《臺灣歷史圖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0. 陳俐甫(1996)。《日治時期臺灣政治運動之研究》。臺北:稻香出版社。
11. 李崇僖(1996)。《日本時代臺灣警察制度之研究》。臺北:臺大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胡曉俠(1995)。《日據時期理番事業下的原住民集團移住之研究》。桃園: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涂照彥(1994)。《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出版社。
14. 吳文星(1994)。〈太陽旗下的臺灣 ── 教育觀〉。載於:《日本文摘》第100期紀念特刊。
15. 陳秋坤(1994)。《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專刊七十四)。臺北:中央研究院 ── 近代史研究所。
16. 林柏維(1993)。《臺灣文化協會滄桑》。臺北:臺原出版社。
17. 黃秀政(1992)。《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8. 簡炯仁(1991)。《臺灣民眾黨》。臺北:稻香出版社。
19. 黃昭堂(1989)。《臺灣總督府》。臺北:前衛出版社。
20. 周婉窈(1989)。《日據時代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21. 溫振華(1987)。〈日本殖民統治下臺北社會文化的變遷〉。載於:《臺灣風物》第三十七卷第四期。
22. 吳文星(1987)。〈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載於:《臺灣風物》第三十七卷第一期。
23. 翁佳音(1986)。《臺灣武裝抗日史研究:1895-1902》(1895-1902)。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24. 吳文星(1986)。〈日據時期地方自治改革運動之探討〉。載於:《臺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高雄:臺灣史蹟研究中心。
25. 周憲文譯(矢內原忠雄著,1985)。《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帕米爾書店。
26. 周憲文譯(東嘉生著,1985)。《臺灣經濟史概說》。臺北:帕米爾書店。
27. 王曉波(1985)。《臺灣的殖民地傷痕》。臺北:帕米爾書店。
28.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編(1996)。《宜蘭耆老談日治下的軍事與教育》。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29. 張勝彥、吳文星等編著(1996)。《臺灣開發史》。臺北:空中大學。
30. 陳紹馨(1979)。《臺灣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1. 周憲文(1958)。《日據時代臺灣經濟史》第一、二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一、國中社會科教學活動設計表
教學活動名稱 | 怎樣看穿假新聞? | 課綱相對應內容 | 科技發展與科技倫理 | |
設計者 | 臺中巿私立弘文中學鄭棋瑋 | 教案時間 | 二節課 | |
設計理念 | 一、本單元分成三個部分,包括、「資訊科技與資訊倫理」、「智慧財產權」、「假新聞的辨別」。從現代科技的發展概況出發,討論資訊科技所帶來的衝擊,以及政府如何保障資訊隱私權。接著探討智慧財產權對人類發展的貢獻,以及如何在保障智慧財產權同時,也能兼顧智慧成果的分享。。 二、在資訊爆炸的年代,社會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資訊,真假難辨。以往我們會信任傳媒提供的消息,透過電視、電台、報章等媒介知道社會的真實情況。然而,現今社會已進入新時代,普通市民亦能成為新聞和消息發佈者,任何人只要透過電腦或手機發佈訊息,便可能廣泛流傳。青少年可能從中吸收不少虛假資訊,甚至成為虛假資訊的發佈者,誤己誤人。 三、在讓學生在接觸發各類資訊時,能以理批判和審慎的態度小心求證,在發放資訊時亦不可輕率,要為個人言行負責任。。 | |||
教學目標 | (一)認知領域 1.能認識新聞中的訊息。 2.能認識媒體實務工作。 (二)技能領域 1.能運用媒體找到議題相關內容。 2.能分析媒體內的資訊 (三)情意領域 1.能體會到媒體識讀在生活中的影響性。 2.能體會媒體識讀的重要性。 | |||
教學準備 | 一、教師 | 1.蒐集並閱讀相關的資訊,報章雜誌、文章及相關網站。 2.製作相關的文書資料及PowerPoint,利用各種教學媒體與學校資源輔助教學。 3.事先準備學習單之物品(教師自編教材、特別資訊融入的學習單…)。 4.準備相關的APP軟體。 | ||
二、學生 | 1. 1.小學四年級社會科上學期第五單元「科技與家鄉生活」對於科技的概念已進行介紹,特別是醫療技術與生活與本單元談到生物科技的運用範圍相呼應。 2.小學六年級社會科上學期第三單元「科技的發展」,內容介紹了古代科技的發展、工業革命的起源與影響以及探討現代科技的發展狀況,對於本單元的學習能建構出對於科技發展的脈絡認知。特別是「現代科技的發展」部分,內容說明了生物科技在醫學的應用、農產品的改良與環境汙染的防治,以及資訊科技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與本單元內容有明確的銜接,形成有意義的螺旋式學習。 3.小學六年級上學期社會科單元四的學習主題「科技的危機與因應」,則點名了生物科技不當應用所產生的危機,例如:細菌的抗藥性、基因改造食品等問題,以及人工生殖技術、安樂死和複製人等挑戰倫理道德的爭議;此外,該單元四介紹了資訊科技的危機,包含了網路詐騙、隱私權的侵犯、網路成癮和網路霸凌等現象,這些內容對於本單元的學習能打下良好的基礎,產生學習上的連貫性。 4.認真主動參與老師所設計的活動,且能由活動中體認其含意。 | |||
三、情境布置 | 1.學生座位安排成長條形,且適合老師走動以利教學活動進行。 2.準備電腦、投影機、音響、雷射筆。 3.事前申請借電腦教室完成學習單。 | |||
參考資料 | 1. 世新大學Elearn教學平臺 http://elearn.shu.edu.tw/ 2. 高中職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源網 http://hsmaterial.moe.edu.tw/ 3. 中華保護智慧財產權協會 http://www.ippa.org.tw/ 4. 生物科技面面觀 http://biotech.nstm.gov.tw/home.asp 5. 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 http://www.biotaiwan.org.tw/12. 6. 國際大風吹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pbB2OYT-_Y | |||
二、教學流程
學習目標: | 具體目標: |
(一)認知領域 1.能認識新聞中的訊息。 2.能認識媒體實務工作。 (二)技能領域 1.能運用媒體找到議題相關內容。 2.能分析媒體內的資訊 (三)情意領域 1.能體會到媒體識讀在生活中的影響性。 2.能體會媒體識讀的重要性。 | 1-1-1能說出新聞中誇大不實與客觀敘述之分別。 1-1-2能說出新聞中誇大不實之處。 1-2-1能說出媒體實務工作者所從事之職業。 1-2-2能說出新聞實務工作者所從事之工作內容。 2-1-1能說出媒體中有關議題的相關內容。 2-1-2能運用新聞搜尋相關議題內容。 2-2-1能說出媒體內所包含的資訊。 2-2-2能分析媒體內資訊是否有誤 3-1-1能說明媒體識讀和生活的關聯和影響。 3-1-2能說出生活中和媒體識讀有關的實際行動。 3-2-1能說明媒體識讀所代表的重要性。 3-2-2能說出實踐媒體識讀的方式 |
目標號碼 | 教學活動 | 教學時間 | 教學資源 | 評量方式 |
2-2-1 2-2-2 1-1-2 1-2-1 1-2-2 2-1-1 2-1-2 1-1-1 3-2-1 3-2-2 3-1-1 3-1-2 3-2-1 3-2-2 3-1-1 3-1-2 1-1-1 1-1-2 1-2-1 1-2-2 | 一、準備活動 1. 投影機、電腦、音響設備之架設。 2. 學生依教學演示組別分4組,並分坐教室四角。 3. 海報與彩色筆各組一份 二、引起動機 1. 投影「德國麗莎事件」,新聞誇張報導,卻沒有顧及真實性,這是讓學生看到在德國假新聞的影響力。 2. 老師提問「你認為發佈這則假新聞的人,可能是出自於什麼動機?」邀請學生發表對這問題的看法,若無自願者則點2-3位同學回答。 3. 老師未引起動機下結論:「現下各家媒體競爭激烈,引人注意便成為其競爭手段,常常誇大其辭、標題聳動、題文不符等等,是假新聞發生的一項原因。但是社會既有架構的問題與隱藏的衝突,則是另一項原因。我們今天即是要來一起討論這個亂象,並且試著從紛亂資訊中做出區別的能力。」 4. 教師:「請同學們從以下三則新聞中找找看哪個新聞是假的?」。並邀請同學舉手回答,如無人舉手則點名3位同學作答。 結果都是真的新聞,可見假新聞不是你心中懷疑就好,而是要有具體的方法來判定。 三、發展活動 活動一:判別標準 1. 誇張聳動、讓人忍不住想點閱的標題,可能為惡意「點擊誘餌」 2. 可疑的網站地址,可能冒充真實的新聞網站 3. 內容出現拼字錯誤或網站版面不正常 4. 明顯經過刻意修圖的照片或圖片 5. 沒有附註發布日期 6. 未註明作者、消息來源或相關資料。如果有擇去查詢新聞來源與相關研究報告。 活動二:真相,只有一個! 1. 教師說明活動規則:請各組同學在看完樸片語報導後,逐項分析。 2. 教師將「媽媽嘴咖啡雙屍案」相關報導資料發放,並開始撥放相關影片。 3. 小組討論並統整各家新聞之共通敘述,並藉以統整出一份客觀、中立的新聞稿,並寫至海報上。 4. 各組選派一名同學上台分享小組成果。 5. 老師對於各組報告中仍有不當之資訊予以澄清。 三、總結活動 教師總結今日活動的成果與回饋,並說明新聞識讀之重要性,並且提醒同學莫隨媒體起舞,在眾多報導中沉著地蒐集資料與統整,得以得到最全面且客觀的資訊,並鼓勵同學將這技能運用在各個領域中。 第二節課開始 一、準備活動 1.投影機、電腦、音響設備之架設。 2.準備隨堂測驗 二、引起動機 教師剪輯電影《攻殼機動隊》重要片段播放給學生欣賞。 教師小結:這部電影的主題在討論資訊科技對現代人的衝擊。 補充: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提出電子人權概念。 三、發展活動 課文講授「資訊科技的運用」。並完成學習單 四、評量測驗:測驗學生達到對前面課程的目標。 | 5分鐘 5分鐘 5分鐘 25分鐘 10分鐘 25分鐘 10分鐘 10分鐘 25分鐘 15分鐘 | 1.電腦 2.投影機 3.螢幕 4.錄製之新聞影片 1.電腦 2.投影片 3.螢幕 4.影片 5.學習單 1.電腦 2.投影片 3.螢幕 4.影片 5.學習單 1.電腦 2.投影片 3.螢幕 4.影片 1.電腦 2.投影片 3.螢幕 4.影片 5.學習單 1.電腦 2.投影片 3.螢幕 4.影片 5.學習單 1.電腦 2.投影片 3.螢幕 4.影片 5.學習單 1.電腦 2.投影片 3.螢幕 4.影片 5.學習單 測驗考卷 | 考試與問答,討論過程關注重點 透過真實新聞事件,提醒學生憑單一新聞來源判斷事件的真確性並不足夠,學生在接觸各類資訊時,應該抱持審慎和批判的態度,多方求證,以判斷事件的真偽。 能說出後藤新平對臺灣的建設 能分析日治時期臺灣進行的基礎建設對臺灣的影響 能列舉日治時期臺灣進行的基礎建設情形 學生參與討論之情形 學生是否専心聽講 考試 |
三、學習單及活動:
五、測驗卷:
1.( D ) 二月十二日臺灣發生地震,次日某報有一則關於地震的新聞,內容如下:昨日中部又傳出芮氏規模5.0地震,中部山區主要道路因受創而封閉(甲),行政院已指示中部各縣市政府儘速處理災情(乙)。氣象局指出,地震是因歐亞板塊擠壓所造成,屬於正常現象(丙)。中部山區每逢地震便傳出嚴重災情,可見山區開發有明顯的人為疏失(丁)。請問:在這則新聞中,哪一段敘述屬於記者本身的價值判斷? (A)甲 (B)乙 (C)丙 (D)丁 【91-2】
2.( B )「媒體素養教育」是希望培養每一個人成為「耳聰目明」的讀者,對媒體有深入的了解,不再只是消極接受媒體資訊,而是能積極解讀媒體訊息的閱讀人。根據上述內容判斷,下列哪一種做法最有助於成為明智的閱聽人?
(A)了解媒體廣告收入的來源與價格 (B)思考媒體所呈現的訊息是否真實
(C)根據收視率的高低選看電視節目 (D)透過大眾輿論主導媒體經營方向 【92-2】
3.( D )公共電視臺開播以來,希望以多元化的節目來滿足不同族群的需求,提供各種社會團體公平參與和表達意見的空間,並善盡媒體監督政府的責任。請問:公共電視臺的開播,有助於維護人民的哪一種權利? (A)受益權 (B)隱私權 (C)智慧財產權 (D)媒體接近使用權【93-2】
4.( B )相對於過去只有三家無線電視臺的情況,現今有線電視蓬勃發展,形成體育、卡通、宗教等專門頻道林立的現象,為用戶提供更多元的收視選擇。請問:上述情形最足以表現媒體的哪一種發展趨勢?(A)互動雙向化 (B)內容分眾化 (C)定位公益化 (D)經營國際化 【94-2】
5.( C )右列報導是小郁閱讀某雜誌的部分內客。根據內容判斷,作者最可能在討論下列哪一主題? (A)永續地球一再生責源的運用 (B)科技社會一虛擬社區的建構 (C)綠色生活一網際網路的使用 (D)數位落差一經濟因素的影響
【94-2】
6.( B )新聞報導:「電信公司引進室內電話『來電顯示』的功能,可提供使用者過濾接聽的電話。但根據社工人員表示,接受庇護的受虐者欲與外界聯絡時,多不希望撥出的電話號碼顯示出來,以免洩露所在的地點。」上述內容最可能在討論下列哪一項議題? (A)全球化的資訊傳播 (B)科技與隱私的難題 (C)社會福利的重要性 (D)權利救濟的多元性 【94-1】
民間社團組成媒體監督聯盟,公布不良電視節目的名單,發起民眾拒看此類節目,希望籍此促使媒體改善節目的內容與報導,以及善盡媒體的社會責任。 |
7.( A )附列是小陸收聽廣播節目的部分內容。根據內容判斷,下列哪一項敘述正確? (A)閱聽人積極作為可約束劣質媒體 (B)該監督聯盟屬於媒體的自律組織 (C)對於不當媒體可向警察機關檢舉 (D)聯盟舉動已侵犯媒體的意見自由 【97-1】
8.( D )部分廠商透過網路大量散發廣告電子郵件,這種未經收信人同意的郵件,侵害個人不受干擾的權利,雖然業者主張其有言論自由權,但政府仍主張有權對濫發郵件者的行為進行規範。上述政府的主張應是以下列何者作為考量?
(A)促進經濟成長 (B)強化自我發展 (C)推動公平交易 (D)維護公眾權益 【98-1】
9.( B )「承翰駕車通過高速公路收費站時,無需停車繳費,由電子儀器直接接收車上發出的訊號,而通行費則從他的預付帳戶中扣除,但也同時將他的行蹤留存在電腦檔案資料中。」上述內容最可能在討論下列哪一項議題? (A)供給與需求的平衡 (B)科技與隱私的兩難 (C)車速與安全的衝擊 (D)租稅與經濟的發展 【99-1】
10.( D )現代人可能因著作暢銷全球,而成為世界富豪;反觀古人寫的詩詞歌賦,雖常為人們歌詠傳頌,卻未必能賺得優渥的稿酬。上述古今的差異,最可能與近代民主國家立法保障下列哪一項人民的基本權利有關? (A)平等權 (B)訴訟權 (C)財產權 (D)參政權【100-1】
11.( D )光明企業的員工,為了要求資方合理調整工作時數,進行罷工抗議。此時,針對這個事件,某報社只片面報導資方立場,而未能公正報導勞方的需求。請問:這個報社的做法,是忽視了勞方的哪一種權利? (A)平等權 (B)受益權 (C)隱私權 (D)媒體接近使用權【91-1】
12.( A )現代社會中的「資訊」不只是一種訊息,更可能具有經濟價值或涉及他人名譽、隱私,因此人民開始要求政府應以制度對於這類資訊的流通與使用加以規範。上述訴求旨在達成下列哪一項目的?(A)保障個人基本權利 (B)推廣全民終身學習 (C)提高國民平均所得 (D)強化社會團體功能 【100-1】
13.( C )小治:「昨天偶像劇中男主角用的手機好炫喔!我也想要有一支相同的手機。」
老師:「其實很多節目中出現的產品都是由廠商贊助,希望透過戲劇達到行銷的目的,因此,作為閱聽人應注意戲劇節目的引導效果。」
根據上述對話內容判斷,下列何者最可能是老師所強調的概念?
(A)認識自我實現的意義 (B)分辨不實廣告的資訊
(C)解讀媒體隱含的價值 (D)瞭解大眾文化的發展【103】
14.( D )阿助:「昨天我跟家人在網路上欣賞國立故宮博物院最新的線上展覽,享受了一個古色古香的週末。」
小嵐:「真是省時又方便呢!上禮拜我也透過視訊系統,同步聆聽外國學者發表的演說,讓我收穫豐富,對未來工作方向有很大的啟發。」下列何項敘述最符合上述對話的內涵?
(A)全球化可促進國際分工 (B)家庭是社會化重要途徑
(C)資訊倫理提昇科技水準 (D)科技發展有助終身學習
15( D )新聞節目製作了藝人林小花的專題報導,而小花在看完報導後認為內容有誤,造成她的困擾。律師告師小花,其實她有權要求該節目給予答辯之機會,且電視臺不得拒絕。下列何者最符合上述內容的意涵?【104】
(A)公民享有接受媒體採訪與否的自由 (B)媒體工作者有報導社會事件的自由
(C)媒體經營者有選擇報導內容的權利 (D)大眾享有公平接近使用媒體的權利
16.( B )隨著網路設備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各種訊息的流通速度與數量已超乎我們想像,但在訊息傳遞過程中,閱聽人卻常未對其真偽加以過濾,反而間接成為散播謠言的幫兇。上述內容提醒我們應重視下列何項議題?【106】
(A)傳播媒體的自由 (B)資訊倫理的建立 (C)個人隱私的保障 (D)資訊科技的革新
【解析】網路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使訊息傳遞的速度更快、數量更大,閱聽人藉由網路獲得訊息的同時,也應分辨與篩選、不可照單全收,此種辨識能力也是資訊倫理的內涵。
17.( B )曾被飼養的流浪動物對人類較無戒心,但此特點卻被某些人利用,他們不但虐待流浪貓、狗,還將過程拍成影片上傳到網路平臺供人觀賞。雖然違法者多已受到法律制裁,但憾事卻難以挽回。上述案例凸顯下列何者的重要性?【107】
(A)辨識媒體傳播資訊的真偽 (B)生命無貴賤之分皆應被尊重
(C)資訊流通應避免侵害他人隱私 (D)重視環境保護以維護生物多樣性
六、參考資料:
1. 世新大學Elearn教學平臺 http://elearn.shu.edu.tw/
2. 高中職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源網 http://hsmaterial.moe.edu.tw/
3. 中華保護智慧財產權協會 http://www.ippa.org.tw/
4. 生物科技面面觀 http://biotech.nstm.gov.tw/home.asp
5. 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 http://www.biotaiwan.org.tw/12.
6. 國際大風吹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pbB2OYT-_Y